行业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关于我们 > 行业动态


北京大学教授、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李国新, 评述十八大以来这五年,我国在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进程中,开辟的中国道路,创造的中国经验,展现的中国速度,贡献的中国智慧。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呈现出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全面提升、快速发展的局面。十八届三中全会立足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起点,审时度势,作出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战略部署。2015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对新时期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出顶层设计,提出目标任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之“现代”,继承过去十几年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成功经验,明确了以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促进均等化的发展路径,更加强调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提升服务效能,更加强调公共文化服务与现代科技融合发展、创新服务方式与手段,更加强调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增强公共文化发展动力,更加强调创新公共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释放全社会公共文化发展活力。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与新时期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目标相适应的时代任务,是十八大以来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指导公共文化服务的重大理论创新,指明了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新的历史阶段的发展方向,掀开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新篇章。

依法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有效落实,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任务。十八大以来,公共文化领域贯彻落实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取得历史性突破,典型标志是我国文化领域第一部具有综合性、全局性、基础性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颁布和实施。法律建立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制度、公共文化服务免费或优惠提供制度、公共文化设施保护制度、文化志愿服务制度、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制度、公共文化服务的政府监管和机构责任等一系列重要制度,构筑起了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制度体系框架。与此同时,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法律体系的任务全面推进。《公共图书馆法》进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阶段,《博物馆条例》《志愿服务条例》颁布和实施,制定《全民阅读促进条例》、修改《文物保护法》《著作权法》等任务提上日程。公共文化法治建设进入了历史上力度最大、进展最快的时期,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开始由政策维护迈向法律保障。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颁布和实施。
2、《公共图书馆法》进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阶段。
3、《博物馆条例》《志愿服务条例》颁布和实施。
4、《全民阅读促进条例》、修改《文物保护法》《著作权法》等任务提上日程。

图:依法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始终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引领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方向,是十八大以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坚守的根本宗旨。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城乡、区域、人群均衡发展,加快弥补老少边穷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的“短板”,本质上是让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成果,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普遍均等、惠及全民;推动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由“政府端菜”向“百姓点菜”转变,实际上是以人民群众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创公共文化服务人民群众自我创造、自我表现、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生动局面,体现的是公共文化服务本质属性的回归;建立公众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与效能评价制度,实现了把公共文化服务的评价权交给老百姓。人民创造文化,人民共享文化成果,公共文化服务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丰富了增进人民福祉、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的精神文化内涵,彰显了新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

1、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城乡、区域、人群均衡发展。
2、推动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由“政府端菜”向“百姓点菜”转变。
3、人民群众自我创造、自我表现、自我服务、自我教育。
4、建立公众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与效能评价制度。

图:以人民为中心引领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方向

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攻方向。以《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颁布为标志,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法律创造性地构筑了有中国特色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制度,从国务院制定并调整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到省级人民政府制定并调整本省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再到设区的市级和县级人民政府制定公布并组织实施本区域的公共文化服务目录,构筑起了我国既有基本共性又有特色个性、上下衔接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指标体系,明确了各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事权责任和支出责任。综观当今世界,将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责任标准化、清单化、法律化,为中国所独有,鲜明地体现了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制度优势,贡献了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中国方案。

依托“互联网+”和“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与形式,成为十八大以来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鲜明时代特色。互联网与公共文化服务有机结合,深刻改变了公共文化服务的理念、载体、技术与方法。近年来,公共文化服务云、公共文化服务新媒体传播、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公共文化服务与活动、利用互联网的公共文化服务方式与手段创新、大数据分析应用于公共文化服务需求识别与效能评价、数字化智能化的公共文化空间创造、新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类型开发应用等在各地风起云涌、竞相出现,创造出了全新的公共文化服务样态。公共文化服务与多业态融合发展、百花齐放,带来的结果是公共文化服务嵌入形式多样的老百姓日常生活场景,迅速提升了公共文化设施的覆盖能力,极大增强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可获得性。“互联网+”和“公共文化服务+”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具有时代特色的拓展与深化开辟了广阔前景。

1、公共文化服务云。
2、公共文化服务新媒体传播。
3、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公共文化服务与活动。
4、利用互联网的公共文化服务方式与手段创新。
5、大数据分析应用于公共文化服务需求识别与效能评价。
6、数字化智能化的公共文化空间创造。
7、新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类型开发应用。

图:互联网+公共文化

推动公共文化社会化发展,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增添了发展动力。十八大以来,我们对公共文化社会化发展的认识不断深化,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法律、政策逐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建立了各级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制度,实现了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法制化、常态化,政府配置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和手段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同时也促进和带动了文化类社会组织的发育和成长。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社会化管理运营试点在全国逐步展开,公共文化机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创新有了新的突破点。文化志愿服务不断拓展和深化,各地创造出一大批具有地方或行业特色的文化志愿服务模式,通过文化志愿服务奉献社会、完善自我成为越来越多人们的自觉行动。一个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格局正在形成。

与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相适应的体制机制改革迈出重要步伐,激发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活力。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任务,核心是建立统一管理、综合利用的管理体制,完善资源整合、组织协调、统筹服务等基本功能,本质上是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服务理念、功能任务的转型。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目的是改变公共文化设施的“孤岛”现象,实现公共文化机构的互联互通、共建共享,本质上是图书馆、文化馆现代组织体系的重构。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着眼于建立现代治理模式,落实法人自主权,确保公共文化机构公益目标的实现,为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服务效能提供现代体制机制支撑。

十八大以来这五年,我国在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进程中,开辟了中国道路,创造了中国经验,展现了中国速度,贡献了中国智慧。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伟大实践,增强了人民群众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即将实现,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着人民群众更加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期盼,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是未来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历史重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