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为文化插上翅膀
——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分论坛观察
12月3日至5日,一年一度的世界互联网大会再次在浙江乌镇举行。来自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互联网人以“发展数字经济,促进开放共享——携手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主题展开深度交流对话。今年,“互联网+文化”成为一大热议焦点,大会于12月4日举办了“包容互鉴:网上文化交流共享”分论坛。作为本届大会“互联网与社会:推动普惠共享”板块的重要组成部分,分论坛吸引了来自政府、互联网相关企业与文化界的多位“大咖”,与会嘉宾围绕互联网时代文化交流载体与共建共享、互联网与中华文明传播等主题,凝聚“发展数字经济,促进开放共享”共识,探讨互联网环境下文化共同体建设,畅想网络与文化的明天。
“互联网+文物”:让文博机构“活”起来
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大载体,文物借助“互联网+”的春风“活”了甚至“火”了起来,这在故宫博物院和敦煌莫高窟得到充分体现。
回顾近年来的发展,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表示,游客数量的迅速增长是故宫博物院面临的重大挑战。“还好我们迎来了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通过互联网技术,我们让文物‘活’了起来。”单霁翔说,近年来通过加速故宫博物院的网络化建设,目前,故宫博物院开发的“掌上故宫”“每日故宫”“故宫展览”“故宫社区”等,每天点击量超过100万次,大大缓解了游客增多的压力。
同时,近“600岁”的故宫还与“19岁”的腾讯结成“忘年交”,借助“互联网+”让文物走进千家万户。2016年,腾讯通过互联网平台将故宫博物院馆藏文物对外开放,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就有超过4000万用户使用故宫文化的相关内容来开发QQ表情包。目前,故宫逾186万件藏品信息已全部在网上公布,如今正进入将藏品的三维影像信息以及故宫的古建筑资料传入网络平台的阶段。借助“全景故宫”项目,更多的人能通过网络领略故宫古建筑群的壮美。
“以前去敦煌要拿手电筒看,如今可以走进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身临其境感受文物带来的震撼。”网易公司CEO丁磊就VR技术与敦煌莫高窟的文物保护与展览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下一代优化的VR技术一定能让观众足不出户“触摸”到每件文物。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介绍,如今,“数字敦煌”项目已完成对180多个洞窟的数字化。“丰富的数字成果使我们可以从容地满足专家学者与公众的多种需求。”王旭东说。
“互联网+中华文明”:花开并蒂
“随着互联网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大家都在寻觅下一个风口在哪,‘互联网+中华文明’则有希望成为最具成长性的广阔蓝海。”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指出,仅2016年,全国博物馆就累计接待9亿人次游客,充分展现了大众对文化的热情。“中国正在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国际社会对创造‘中国奇迹’的中华文化的兴趣也与日俱增。这些都为互联网领域提供了更多市场以及增长、投资、合作机会。”刘玉珠说。
2016年12月,国家文物局、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财政部联合发布《“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旨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与发展深度融合,深入挖掘和拓展文物蕴含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和时代精神,丰富文化供给,促进文化消费,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文物合理利用新形态,彰显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
一年来,《行动计划》贯彻落实各项工作均在稳步推进。如今,已有92家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试点,69个“互联网+中华文明”示范项目正在实施。要让“互联网+中华文明”花开并蒂,让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必然要搭上互联网的快车。论坛上,国家文物局与百度、腾讯、网易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行动计划》实施,致力于充分运用前沿互联网技术,让文物可见、可感、可亲,为公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提供丰富的公共文化产品。
此外,在本届大会的互联网之光博览会上,“互联网+中华文明”成果还首次集中亮相。3D打印的兵马俑、动起来的山水画、汲取文物纹样作为设计元素的文创产品……在国家文物局展台,借助互联网高科技营造出的优秀传统文化氛围特别浓郁,不时有参观者合影留念,展示出对“互联网+中华文明”的浓厚兴趣。
“互联网+文创”:助力创意者经济
“如果说互联网从技术上实现了各国人民超越地域的连接,那么网络文化则凭借丰富多彩的内容,促进了不同国家人民间的心灵交流和情感互动。”文化部副部长项兆伦如是说。
通过互联网,中国的优秀文化产品越来越多地为外国民众了解和喜爱。据统计,截至目前,已有近千款国产电子竞技产品出口海外。同时,中国的网络音乐产品可以在世界大多数国家下载和播放,一些国家的网络音乐平台还专门开设中国音乐专栏。此外,过去一年,近200部中国网络文学作品向国外网络用户授权下载,一些根据网络文学改编的网络影视作品受到国外民众欢迎。
“随着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快速发展,互联网之光已经照耀到各行各业,而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文创产业。”腾讯集团副总裁、腾讯影业首席执行官程武表示,互联网大幅降低了文化内容的创造门槛,同时提升了其传播效率,让人人都可以便捷地将自己的创意转化为各种形式的文化内容并传递出去。“我们把这个现象叫做创意者经济,每个人都有不应该被辜负的天分。”程武说。
“从前那种人和文化产品之间的单向交流,已经难以满足当下大众个性化的文化审美,而互联网上虚拟的情景和多人互动的模式,却能迎合更多人愈发‘刁钻’的口味。”丁磊表示,互联网及网络文化的“平易近人”“通俗易懂”特性开启了人与人之间全新的交流与分享方式。
互联网要在文化领域发挥先天“好人缘”优势,也恰如北京思维造物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罗振宇所说,“未来,互联网对文化产业的贡献,首先是用‘人格化’的方式,跟对此感兴趣的人,有魅力地讲清楚、说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