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是啥?”到“有意思!”数字+让传统文化生机勃勃。8月12日,由多彩贵州网·众望新闻、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制作的《贵州“云上考古”公开课》正式入藏贵州省图书馆,成为贵州文化在“全民阅读”数字记忆库中,“最新意”表达。
《贵州“云上考古”公开课》入藏贵州省图书馆
刷新贵州文化的“新意表达”
2021年是中国考古学诞生100周年,让“文物活起来”不只是一句口号,也是当下文化界正在攻坚的课题。
此次入藏贵州省图书馆的《贵州“云上考古”公开课》第一、二季共8期。分别聚焦2020、201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贵安招果洞遗址、遵义新蒲播州杨氏土司墓地,以“万年热门房源”“古人类菜单”“别样宝藏男孩”“考古盲盒和手办男孩”等爆点话题为切入口,剧情式推进报道,解密贵州考古遗址背后“不能说的秘密”。
进驻音乐图书馆“聚音罩”体验区,开启视听文化新体验
“这是我们在全媒体时代下,让‘旧物’呈‘新意’的一大尝试。”对此,多彩贵州网教科文体艺术事业部主任张超表示,在探索贵州文化的“新意表达”上,该系列报道以考古发掘地为课堂,以现场为教案,以考古亲历者为讲师,通过“文化+揭秘+纪实”手法,打造轻松易懂又不失学术性的“三分钟课堂”,将考古现场从“地下”搬到“云上”,延伸考古趣味性。
学习强国收录并开设专栏
当考古常看常新,“围观”考古成果也变得快乐有趣。
2021年3月24日,该系列报道在全网上线。期间,多彩贵州网集合并利用全媒体传播资源,积极运用新技术提升主流媒体传播力,让“零门槛的考古文化普及”传播更立体,实现新闻产品的二次、三次传播。报道推出后,吸引省内外考古爱好者和考古“小白”围观,更是引起“90后、00后”年轻网民的强烈关注。
新华网“云上学”栏目收录
统计数据显示,截止8月11日《贵州“云上考古”公开课》第一、二季总播放量突破300万。系列报道先后被学习强国、新华网、人民日报文化频道等主流媒体收录进专栏,单集最高阅读量达83.3万;得到四川新闻网、今日头条、腾讯、新浪、网易等国内媒体、社交平台转载。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中国国力提升,年轻一代对优秀的传统文化有着超乎一般的喜爱和自豪。期间,话题#贵州云上考古公开课#以阅读量42.9万,在6月26日登上新浪微博热搜榜。
微博话题阅读量达42.9万
从“这是啥?”到“有意思!”考古学发挥独特作用,让大众逐渐对贵州文化有了好奇心和求知欲。
“从知识转化到惠及民众,这是让考古走近公众,从而提高文化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渠道。”在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中国考古学会公共考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周必素看来,“考古热”的背后,说明新时代的公共考古更强调互动共享。公共考古的传播方式则需借力新媒体手段,在展示“考古之慢,考古之深”过程的同时,让全国网友在“云端”鉴往知来,发挥考古学的社会意义。
更新“全民阅读”数字记忆库
贵州文化在探索“新意表达”,打开公众考古“新画风”的同时,也在为服务社会公众阅读学习,提高文化软实力,更新“全民阅读”数字记忆库作出努力。
《贵州“云上考古”公开课》上线贵图各平台
作为全媒体时代新型的阅读方式,数字阅读拥有庞大的用户体量。值得一提的是,贵州在建设数字化公共阅读服务体系中,早已走在全国前列。
“把优质内容长期保存和有效利用,将不断刷新贵州‘全民阅读’数字记忆库,满足各类人群的阅读学习需求。”对此,贵州省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中心主任罗静认为,《贵州“云上考古”公开课》入藏贵图,在丰富贵图立体化馆藏资源内容的同时,也表明传统阅读文化和“传统文化当代表达”的深度交融。
数字资源的更新,将丰富图书馆的文旅体验
“这样的内容点燃了大众对考古学的喜爱和探索,也激发了大众对文化的思考和传承,入藏贵图后,更能进一步激活贵州文化独特的魅力,从而提高贵州文化软实力。”罗静说。
作为国内唯一采用“IP+账号”向全省公民提供数字资源免费服务的公益性数字图书馆,贵州省图书馆整合纸质文献资源、电子文献资源、视听文献资源等数字资源,带领公众体验便捷、有趣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其访问量和使用率排名,在全国公共图书馆中名列前茅。
多端展示数字资源,丰富知识展现形式
据悉,为能更好地满足读者多样化的阅读需求,《贵州“云上考古”公开课》入藏图书馆后,将陆续上线贵州数字图书馆、贵州电视图书馆、贵州移动图书馆(掌上贵图APP)、贵州文旅资源共享平台、在线培训和基层文化队伍、文化干部远程教育培训等公益性服务平台,为贵州各级公共图书馆提供优质内容支撑,共同构建新时代的“全民阅读”数字记忆库。
掌上贵图APP访问量和使用率排名,在全国公共图书馆中名列前茅。
多彩贵州网·众望新闻讯(本网记者 应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