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文化馆项目


数字文化馆建设

 

第一章项目概述
1.1 背景
    文化馆,是新中国诞生以后由政府设立的群众文化事业机构,是县、市一级的群众文化事业单位。其宗旨是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文化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时代主旋律。其作用是广泛组织、开展、辅导群众文化活动,并给群众文娱活动提供场所。全国文化馆的体系完善,有省级馆、市级馆、县级馆,同时还有乡镇、街道文化站,这些馆、站一起组成了全国文化馆的体系。目前文化馆或者群众艺术馆,面向基层群众提供服务主要方式:开展各种艺术类的培训(如:舞蹈、美术、摄影、音乐、戏曲等)、组织各种文艺演出、文化活动比赛等。作为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指挥机构和活动阵地,同时也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传播者。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战略任务,进入整体推进、科学发展、全面提升的新阶段。作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文化服务机构,文化馆应进一步加强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在更高的水平上发展公共文化现代传播体系、实现文化资源的全民共享、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1.2 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单一性
    文化馆的服务设施、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陈旧单一,服务供给的主观倾向严重,脱离群众的文化需求,服务覆盖面小,以致很多群众文化场馆门可罗雀,群众享受文化的权利没有保障,大大降低了文化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新形势下,文化馆行业如何最大化地向社会传播文化信息,提供文化服务,需要有广泛到位的宣传推广平台作支撑,实现资源共享,减少文化馆资源的浪费和重复建设。
1.2.2 提高市民参与方式的便捷性
    群众享受文化生活的诉求,已从传统的场馆扩展到各种终端,这种消费环境和消费方式呼唤群众文化的服务方式来一次深刻而彻底的革命。遗憾的是,这种革命我们现在还尚未看见。尽管变革的观念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变革的呼声也不绝于耳,部分变革的行动也在个别地区和个别场馆进行着,但其成效和影响都极为微弱。文化馆服务不仅要提供“在场”服务,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还应该更加注重提供“在线”、“在网”的服务,让市民通过简便的手机、微信、APP就可以随时随地的享受文化馆资源。
1.2.3 缺乏大数据统计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大数据有助于建立健全文化馆服务的需求导向机制。当前文化馆服务的对象不确定而且人数众多,基层文化馆服务如果千篇一律、缺乏针对性,不仅容易造成资源浪费,而且还会造成大量市民的基本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不得不抑制需求或转向市场购买服务。在文化馆服务领域,建立一套大数据分析系统,通过收集分析民众的文化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服务推荐并进行效果追踪,从而建立需求反馈机制,将大大提高文化馆的服务效能和市民满意度。
第二章建设目标
    本项目为文化馆服务体系的建设做参考指导,全面满足马鞍山市文化馆未来建设需求,结合智慧城市元素,为马鞍山市文化馆打造三位一体服务体系,这是构建区域性核心关键元素,推动搭建全覆盖的各级文化馆阵地,引进应用系统服务和数据分析平台、传播交互渠道,支持移动技术的便捷使用:
(1) 应用系统服务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各类型信息资源进行整合,海量资源的无缝跨库链接等技术,文化馆面向社会公众提供全方位的信息与知识服务,建立起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使用习惯和不同终端使用特点的包含文化馆门户网站、统一用户信息管理、活动管理、无线网络、文化资源管理、场地预约等各种服务应用。将极大提升文化馆各项信息服务功能,拓展数字化服务新模式,为城乡百姓带来更多数字时代的新体验、新享受。
(2) 数据分析服务
    用户行为数据能够充分揭示用户对文化馆资源的利用和需求,蕴藏了丰富、未知、有用的知识。市民在文化馆的行为或者进出统计也会蕴含着大量的有用信息,对文化馆的个性化主动服务、服务形态建设决策、优化业务管理非常有价值。目前大多数文化馆机构对系统中用户行为数据的集成、利用和挖掘不够充分,缺乏对数据中隐含的关联知识的规则分析与揭示,所以必须引进数据分析平台,挖掘有用价值,让文化馆进行精准性决策。
(3) 交互服务
    据统计2014年我国网民规模达6.4亿人,手机网民5.5亿,移动信息服务已经全方面走进人们的生活,推动了信息服务模式发展和变革。通过文化馆交互渠道建设,将进一步拓展文化馆服务的服务空间,让市民在移动互联时代能更方便地通过手机微信、APP享受文化馆服务。
第三章文化馆三位一体信息化建设内容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文化馆所建立的业务与服务平台越来越多,以前国内对文化馆服务平台中的效益分析比较淡漠,但是随着服务观念的改变和数字文化馆的不断发展,文化馆间的竞争也逐渐加剧,社会效益成了衡量文化馆服务质量的重要考核指标。各级管理部门也开始制订一系列的文化馆服务评估标准,引进能带来效益评估分析的平台成为了文化馆的当务之急。随之时间的推移,文化馆面临着数据的急速增长,数据的增长给文化馆带来了冲击同时“大数据”中又蕴藏着巨大的价值,深入的洞察能帮助文化馆将大数据转换为可以管理的资产并为所用。结合文化馆当前的发展形势我们提出了文化馆业务整合、服务渠道整合、数据分析与效益评估三位一体的智慧型文化馆建设方案。
3.1 数据分析与服务整合

    在文化馆服务的整合过程中对文化馆的各项业务进行单点集成,将文化馆的各项业务系统规划为整体框架内,最大限度的将各管理系统有效的整合在一起,并支持各个业务模块的后续的灵活调整和持续完善;将市民服务进行一体化集成,开通多种服务渠道,并采集各个服务渠道的使用数据,对其进行数据分析,了解各个服务渠道的使用率。
3.2 三位一体理念

    文化馆三位一体化是综合各种服务技术的基础,需通过智能化的手段,实现各项服务平台之间互相连通、共用共享。总体结构组成包括了服务应用、服务渠道、效益分析等三个部分。随着业务发展的需要,将来还可以继续扩充其他的业务应用系统,实现总体架构的灵活性和扩展性。
3.2.1 服务应用
    面向文化馆服务业态各方面的专业应用系统,通过这些专业系统的建设逐步实现全馆整体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面向文化馆各项服务形态可以构建不同的软件系统,例如文化馆门户、统一用户信息管理、活动管理等。
    三位一体的智慧型文化馆建设,首先是文化馆服务平台的整合,我们为文化打造的服务平台主要包含门户网站、统一用户管理平台、活动管理平台等,将各管理平台数据进行大集中处理,各系统的数据信息进行高度共享,在集中的数据分析平台上进行数据分析与利用,便于将文化馆的资源进行优化组合与配置,同时可为市民建立起个人数字档案,从市民的切实需求出发提供资源与服务,提供个性化服务有助于市民利用资源,更有效地支持文化馆各方业务的拓展与创新。
3.2.2 交互渠道
    当前文化馆引进的服务平台众多,由于交互渠道有限,宣传口径交少,导致文化馆的服务平台利用率交低。服务渠道的整合将文化馆各项服务集成起来提供统一的门户入口,简化市民的使用步骤,各平台的集成门户将成为文化馆服务推送的最佳渠道。当前我国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提升至81.0%,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移动互联网成为网络发展趋势,因此开通移动服务渠道也是文化馆市民服务趋势,其中微信作为最具价值的移动应用之一,具备广泛的用户基础,文化馆利用微信平台提供市民服务,有利于丰富服务内容、拓展服务宣传和增强服务效果。
    服务渠道整合包括微信平台、移动APP、分屏信息发布系统等,通过多种渠道打通市民与文化馆的沟通桥梁,通过数据分析对市民个性、使用习惯的分析和跟踪,挖掘用户潜在的兴趣点,形成智能推荐,为市民提供“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模式。
3.2.3 数据分析与效益评估
    数据分析与效益平台是三位一体智慧型文化馆建设的核心部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信息需求的用户群体不断扩大,市民类型结构更加复杂、地理分布更加广泛。同时市民的信息需求也日趋多样化,用户需要更准确、高效、便捷的信息服务。通过数据分析与效益评估,通过智能推荐为市民提供精准的信息服务,促进智慧型文化馆的建设与发展。
    通过数据分析模块进行挖掘分析,让数据分析结果直观,同时生成分析报表,提供精准决策数据指导。分析的结果提供给文化馆管理者,作为政策、文化馆管理的参考依据。
第四章应用系统内容

4.1 统一用户管理系统
    标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市民身份统一管理,一证多用,用户资源共享;
    市民如果参与到各个文化馆中,就需要有证件才能显示身份和参与活动等,虽然便于管理群众信息,但是这样会导致市民多卡混乱管理不便,为了打破这种障碍,促进市民方便使用文化馆服务,让市民以身份证一卡通行文化馆,只要引进统一用户管理系统(身份证一卡通),系统就能把不同的证件进行统一管理,利用身份证就能代替过去多种证卡和现金支付等方式,在后台能完成办证、市民信息管理、身份认证、计费管理、网上注册、统计管理以及开放与各种应用服务的认证计费接口等各种服务管理功能,整合了市民身份信息,便于大数据分析平台对市民信息进行深层多维度分析。
    统一用户管理平台提供专用的API接口对接文化馆一卡通数据中心,让用户能使用身份证即可在文化馆办理业务,能够通过接口实现业务管理系统与门禁系统、一卡通中心、射频识别智能管理系统、电子阅览室管理系统的接口,实现用户身份证一卡通用。
    当发生财经事务时,系统向一卡通控制中心发出事务请求,记录财经数额和原因,并返回结果到用户界面。整个过程在工作人员眼中仅仅是读/刷卡。通过此种方式实现一卡通的认证、办理、挂失、消费与结算。无结算中心的,可以采取现款交付方式。
    身份证由公安部签发,每个身份证在全国只有一个ID,因此,利用身份证作为文化馆服务体系通行证是可行的。而且利用身份证作为市民文化馆证使用,市民无需再办入馆证,一证同行,减少市民证丢失等顾虑,快速方便办理个人文化馆账户,提高文化馆服务效率。建立统一用户管理系统,未来可将各公共文化机构连接到统一用户管理系统数据中心后,市民在任意机构以身份证办理用户证后都能够在公共文化机构体系中的其他机构,如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等使用。
4.2 活动管理系统
    为了促进市民参与活动,建设活动管理平台,可以促使市民长期、稳定地在平台上关注文化活动的举办,市民只需上网查看活动平台,各式各样的活动的详细情况就一目了然,可对接积分系统的方式,促进积极性,市民才有参与活动后的反馈回报。为了促进市民参与活动,建设活动管理平台,可以促使市民长期、稳定地在平台上关注文化活动的举办。并可对接到微信、APP、分屏信息发布系统等交互渠道,在移动端即可报名参加活动。

4.3 视频资源管理平台
    “文化讲坛资源管理平台”作为帮助机构类用户建立本地化音、视频特色资源数据库的专业平台,有别于传统的VOD系统、流媒体系统。采用多个国际主流技术标准,能够实现音视频上传、实时压缩、多终端(Windows、IOS、Android)播映、元数据著录管理、访问统计等多种功能。
    文化馆既可以建立起覆盖PC至移动终端的独立视频平台,也可以达到建立完整特色数据库系统的目的,可重点运用于高校、公共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司法系统等需要长期严谨保存视频文献且具有严格版权与播放限制的环境。
    可对接活动管理平台或者微信、移动APP,由于场地空间限制不能容纳过多市民, 举办的讲座活动一般都有人数限制, 导致名额有限, 市民必须尽早报名才能获得有限的名额。特别是一些热门的讲座、培训活动,更是招到大批市民报名哄抢。本平台为了让更多的市民享受到讲座、培训资源,同时增强活动资源的传播效益,可以在活动网站上、微信上、移动APP上就能观看到讲座视频。


4.4 无线网络安全认证系统
    文化馆实现无线认证上网,从而实现文化馆的信息共享;大大提高文化馆的信息开放性。通过无线认证使文化馆在当今复杂的网络环境下取得良好的应用,分配用户上网时间,管理用户上网权限,统计分析用户上网的各种情况,有效缓解文化馆无线网络带宽拥堵所引起的用户信息阅读不便,防止恶意下载,为文化馆高水平的管理与服务奠定基础。
    用户在只需经过身份认证后,便可用自己携带笔记本电脑和手机在馆内的阅览室、大厅等地访问文化馆数字资源、浏览下载各种电子资源和在线视频,也可以便捷地访问互联网。全新的数字化阅读形式为用户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文化馆对于无线上网认证的管理也可以在后台轻松进行权限管理和监控用户行为。
第五章数据分析
5.1 市民行为数据分析平台
    基于文化馆服务的需要及市民需求而搭建的行为大数据挖掘分析系统,精确统计市民与文化馆各种关联行为数据,使各文化馆的领导者充分地掌握资源利用、功能定位、服务的实际效果,并形成每个市民的全方位数据流;同时也使市民可以随时了解自己利用文化馆的实际情况以及与所有市民的横向比较情况。
    行为分析资源库的分析结果能为每位市民输出个性化的用户行为报告,历数每位用户的文化足迹。通过为用户量身定制的个性化文化账单,用户不但可以知晓自己年度的文化参与情况,包括参与次数,文化偏好、文化参与行为等个性化统计和分析,还可以获得推荐文化活动信息,帮助市民回顾自己参与的文化活动历史,梳理的活动轨迹,完善自身的文化架构。而且使用市民行为分析资源库还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移动APP、微信、用户空间主动推送给用户。
 

5.2 智能客流视频统计系统
    智能客流视频及展示系统就是在文化馆的各出入口和各楼层安装客流统计设备与系统,可获得不同时段的人流分布情况,人流数据为文化馆服务的调整提供了数据支持和决策支撑。
    以往馆内面对市民流量的统计分析手法单一,效率低下,一般没有固定时间、地点的监控,数据报表采用手工制作,统计馆内客流需要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不断地增加成本,并且统计分析者提供猜测性的资料,对管理层的决策具有误导性,数据准确率低,缺乏完整的数据基础,采用智能视频客流系统能够做到实时监测,具备优越的性能、精确的统计结果、简单的安装实现方式等特性,使其应用越来越广泛。

    文化馆定期举办主题活动,在提高知名度、吸引人流的同时,也可以推广本身的形象,而人流的统计分析可作为活动效果的评估指标;
    对比历史客流数据,并与文化馆现有的其他系统结合,对文化馆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生成更为详尽数据报表,为管理人员分析现状、调整经营方向提供充分、有价值的信息。

第六章交互渠道
标签:文化内容随时随地推送,让文化馆触角延伸至各种终端。
6.1 微信门户
    近些年来,随着微信、微博等自媒体的风行,文化馆为迎合社会发展需求,为用户提供微信服务,当今时代的市民使用微信的数量十分广泛,无时不刻地在用微信办理各种业务,公众号的诞生将给用户提供极大的便利。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发布暂行规定《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发展管理暂行规定》,其中第七条明确规定:“即时通信工具服务使用者为从事公众信息服务活动开设公众账号,应当经即时通信工具服务提供者审核,由即时通信工具服务提供者向互联网信息内容主管部门分类备案。鼓励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各人民团体开设公众账号,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满足公众需求。”
    文化馆搭建微信服务平台,利用微信公众平台通过指令(公众账号自定义菜单)方式自动获取市民服务功能,在整合了机构资源服务的基础上可以检索、活动通知、购票等业务。

6.2 文化馆APP
    随着以数字化 、网络化为特征的全球信息技术的发展,移动互联网全面覆盖了公众的生活,对文化的传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化馆服务对象更为广泛和多样化,而传统文化馆传播的方式,由于受时间 、空间的限制,早己无法满足公众的需求。如果能将文化馆的应用需求与移动平台的特性有效结合,将可利用移动平台的诸多优势,为文化馆服务相关的信息展示、交互与服务提供巨大的便捷性,将打造指尖上的文化馆服务!
    APP不仅可以结合手机自身的信息传递、摄像、卫星定位、触屏手势操作、重力感应等功能,还融合了文化馆功能应用,使得手机功能得到扩充,例如馆内导航、服务指南、能进行活动报名、查看文化馆服务公告、查找附近的文化机构、报名参与志愿者等,能够不断创造新的体验。基于移动网络的APP利用智能手机自身的特点针对不同用户需求开发出更多个性化的功能。
 


6.3 多屏信息发布系统
    随着数字媒体显示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液晶屏、等离子、背投、云终端等显示设备被采用。这些设备一般放在比较显要的位置,为客人提供直观、生动的信息,例如场馆简介、查询指南、场馆地理位置介绍、活动开展发布、等基础功能,大大节省文化馆的印刷费用;可吸引更多的读书者;还可提供欢迎词、文化馆公告、历史物品展示、疏散、警告等信息;并且利用所设的电视线缆完成电视转播等信息。配合接待管理系统,将每次宴会、会议安排信息发布到指定的显示终端上面,实现信息导引功能。这类功能是目前绝大部分独立的显示系统所不能解决的问题。数字媒体显示系统真正提供了完美、实时的公告信息系统发布平台,是实现集中控制管理和自动播出的完美解决方案。
    社会效益上,从各种角度考虑建立多屏信息发布系统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可以大力推进文化馆科技化建设,充分利用技术和信息手段提高为广大顾客群体进行信息宣传的服务水平,这是对文化馆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广大顾客的愿望。如何生动、形象地将信息传达给客人;怎样将各种信息直观、清晰、有效地告知顾客;怎样为顾客提供优质、公开、高效的信息服务,是时代发展赋予文化馆信息管理系统的新要求。“多屏信息发布系统”的需求由此应运而生。
    “数字媒体信息制发布系统”建设可以提高文化馆的信息化水平;提高综合信息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对外提供更直观、更清晰、更生动、更人性化的优质信息服务。
    在大厅可以清晰地介绍整个楼的整体功能,以及相应的功能区域所在的位置,可以播放关于楼层的一些通知以及各类展品、活动、书籍具体在哪个区域等。
    在电梯口部位播放一些指引的情况,相应的功能区域所在的楼层区域,目前各楼层的一些显示屏可以播放一些天气预报、新闻、时钟、展品介绍、新书推荐等,为用户提供及时丰富的信息。
    综上所述,信息发布系统都是当前不可或缺的科技与生产力结合的产物,也是文化馆建立良好服务质量的主要方式。
第七章数字体验区
7.1. 创新互动体验馆
    在文化馆中打造数字体验区,即创新互动体验馆,提供体验式、互动式展览和多媒体多介质的文化综合服务,是推动全民参观公共文化场馆、快乐获取知识的创新体验模式,为公共文化服务场所数字体验区打造的重点项目。平面互动内容3D立体化的展览体验,以及裸眼全息3D动画互动式的学习体验,都是从如何让人们更容易接受知识内容的角度出发,去改善人们的吸收知识的过程,单单只有3D视觉盛宴的冲击是不够的,让知识内容更具人性化,在人们观看的时候,它能针对人们的浏览互动做出反馈式的交互体验,从而成为拥有人情味的知识,更能让人们获取到文化的参与感,并且社交式的知识学习更是让作品感知变得更加有趣味,吸引更多的人们来到公共文化场馆参观,提高到馆率。
7.1.1. 3D全息数字互动系统
 ·区域设计理念
    3D全息数字互动系统让市民可以不佩戴3D眼镜,不仅可以产生立体的空中幻象,还可以使幻象与市民产生互动效果。突破传统声、光、电局限空间,成像色彩鲜艳,对比度、清晰度都非常高,空间感、透视感很强。市民就如置身于科幻电影中的出现的竖立透明的屏幕前面,出现数字信息,可点触屏幕。产品可侦测市民的动作,如手部动作,市民可分别向上、向下、向左、向右挥。可以控制屏幕,翻阅上一页、下一页、暂停等操作。
 ·场景描述
    市民对着显示屏拿起麦克风说:“鲨鱼”,显示屏快速检索定位到鲨鱼的全媒体知识的展示界面,屏幕上出现一个海洋深底处的鲨鱼(立体化场景),市民可以浏览鲨鱼的相关信息(文字、图片、声音、3D模型),并且触碰屏幕上的3D鲨鱼模型,3D模型展示习性形态动画,展柜上方同步出现裸眼3D立体影像的相应效果;隔空操作展示柜的3D立体影像,影像交互更多形态动画。

 ·效益
     3D全息数字互动系统完美地实现了物品的展览形式,具体、清晰、直观、立体,还有光声影音的互动,让科普知识不再枯燥乏味。构建3D立体场景,不仅能让展品直观立体形象化展现在市民面前,而且市民还能与知识内容多样化的形式互动,赋予知识人性化,让知识不再是冷冰冰的,增强知识内容的趣味性,深刻市民对知识的形象记忆,快速地学习知识。
7.1.2. 文化故事墙
 区域设计理念
应用弧形屏幕,由于其宽广的视觉观赏包容度,能给观赏者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沉浸体验。市民站在圆形展示厅的中央区域,被四周环绕的广阔画面所包围,大画面、多色彩、高亮度、高分辨率,能产生极强的身临其境感。利用360度全景环幕营造真实震撼的视觉效果,用配合展示内容的相应温度、湿度、光线变化营造真实的感觉效果,用配合音效营造真实的听觉效果,用振动装置营造真实的触觉效果。互动装置可以配合展示内容营造似真似幻的人与虚拟环境的交融。
 场景描述
讲故事的人给市民讲交通安全知识,360度全景环幕呈现现实生活中有红绿灯的十字路口,市民与场景真实融合,红灯亮起时,让市民过马路,体感装置接受到错误的行为信息,路口突然闯出一辆行驶的车辆撞向市民,由此可以教育市民闯红灯是很危险的行为,起到场景教育意义,让市民更深刻。

7.1.3. 3D互动墙
 ·区域设计理念
结合3D投影技术以及体感技术,使用一面墙,就可直接投影出3D立体场景,通过镜头捕捉市民的行为动作,引导市民与形式多变的场景画面进行互动。使得市民感受到一种类似魔幻的力量,动作可以影响场景变化,吸引市民去互动,去探测反映,去感知,从而了解。
 ·场景描述
一群在海洋密集游动的沙丁鱼,一位路人正从墙体左侧往右侧走去,镜头捕捉到路人经过沙丁鱼的位置时,沙丁鱼受到惊吓般四处无规则游动散开,人隔空用手驱赶沙丁鱼,3D动画中的沙丁鱼往相反方向快速游走躲避。

7.1.4. 虚拟馆员咨询
 ·区域设计理念
    对接参考咨询,在知识库的基础上进行咨询解答,市民不再需要手动输入文本咨询,也无需对着耳机麦克风咨询,直接对着显示屏说话,智能镜便能识别语音,虚拟机器人就会出现在透明显示屏上,在知识库中搜索知识要点为市民解答。
 ·场景描述
    市民站在虚拟馆员系统面前,系统自动感应出现管家向市民问道:“您好,欢迎您来到马鞍山市文化馆,请问您需要什么帮助”,市民对着镜子说:“想看馆藏分布图”,智能镜自动检索出场馆的分布图展现给市民阅读。

7.1.5. 虚拟展示墙
    推荐热门展品精品。大屏幕以展品平面图拼贴形式,呈现震撼展品墙效果。不需键盘和触摸屏,利用手势捕捉技术,市民可以滑动和放大展品画面,查看展品详细介绍,实现隔空互动,支持多人操作。

7.1.6. 公共文化一体机
    包括终端平台系统、后台统计管理系统、手机阅读器模块、电子图书资源模块等。且可以根据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用户的特点和需要进行终端展示定制化。
(1) 软件资源分为定制部分和内置部分。
   定制部分是根据各公共文化机构的实际需求进行相关形象展示、时政要闻、最新公告、学习文件等方面进行设计,公共文化机构可通过管理后台自行更新相关内容。
   内置部分是自有资源,如图书、报纸、视频、音频等资源,并定期更新维护。

(2) 关于终端展示定制化,可以按照以下分栏目进行设计。
    栏目一,公共文化机构领导活动、讲话、精神宣贯和战略、书籍出版物,重大事件宣传、重大技术创新成果、重大党群工作活动、重大活动宣传等。
   栏目二,公共文化机构动态要闻
   栏目三,公共文化机构机关报、环球时报
   栏目四,公共文化机构党群、工会、团委、协会工作活动动态,权威知识性资料和人力发展培训素材。
   栏目五,公共文化机构重大活动视频、历史资料视频、领导的活动视频等。
(3) 公共文化一体机的终端展示定制化,对于公共文化机构的形象展示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 ·作为公共文化落地的窗口,为公共文化增加数字化、人性化和知识化落地平台和窗口,创新公共文化建设新的方式和渠道,提高公共文化建设效果。
 ·作为公共文化宣贯的平台,为公共文化宣贯扩大覆盖面、提高到达率、增强阅读率、提升宣贯动态更新和实际效果。
 ·作为公共文化活力的引擎,为全体文化机构的工作人员及时了解、掌握公共文化活动,提供了随时随地新工具、新路径,有利于全体工作人员参与文化机构的活动,提高活动影响。
 ·作为公共文化机构的重要精神、重大活动的宣贯工具,有利于机构决定、指示等第一时间、真实传达到每一个工作人员,减少时间成本、会务成本和印刷等纸质财务成本,并原汁原味地了解机构动态和机构成就。
 ·作为文化机构领导重要战略、讲话、活动和精神宣贯的新渠道,有利于传递发展信心,发挥员工主人翁精神和创造积极性。
 ·作为文化机构工作人员新形势、新环境和新发展的适应性要求,丰富员工社会知识、增强员工工作技能、提升员工创造素养、发展员工适应未来竞争需要的全面复合型、权威专业性人才能力。

 

关闭